有機保溫材料的發(fā)展中,熱點成核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通過大最實驗論證提出來的。其要點是在塑料熔體中必須同時存在大量均布的熱點和過飽和氣體,才能在熔體中形成大量氣泡核。CB. Park等人用物理發(fā)泡劑、化學(xué)發(fā)泡劑分別進行了驗證性實驗,指出當熔體中出現(xiàn)熱點,此點的熔體表面張力和熔體黏度都下降,氣體在熔體中的溶解度也發(fā)生變化,使熔體中存在的過飽和氣體容易從此點離析出來而形成氣泡核。
此成核機理與上述兩種機理最大的不同主要有兩點:第一,在熔體中的氣體首先要溶解在熔體中,然后通過降壓或升溫,使氣體在熔體中形成極不穩(wěn)定的過飽和氣體;第二,在熔體中要存在適宜成核的熱點,使過飽和氣體能從此點離析出來形成氣泡核。目前在發(fā)泡成型中常常采用加成核劑的方法,這是利用成核劑與熔體間的界面形成大最的低勢能點作為成核點。此類成核機理與熱點成核機理,廣義上講可以歸納為一類。
熱點能成核,是因為聚合物分子中熱點處的勢能低,因此不穩(wěn)定的過飽和氣體容易由此處析出,而加成核劑改變了成核劑與聚合物熔體界面間的能量,使過飽和氣體容易由此離析而形成氣泡核。總的講,按此機理,在聚合物熔體中要形成大量氣泡核必須有兩個條件,一個是足夠量的過飽和氣體,另一個是在熔體中存在大量的低勢能點。熔體中的低勢能點是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得到的,因此這個機理的應(yīng)用面很寬,很有開發(fā)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