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冷劑液體物理性質的影響。制冷劑液體的熱導率、密度、黏度和表面張力等有關物理性質,對沸騰傳熱系數有著直接的影響。熱導率較大的制冷劑,在傳熱方向的熱阻小,其沸騰傳熱系數較大。
在正常工作條件下,蒸發器內制冷劑與傳熱壁面的溫差一般僅有2一5℃,其對流換熱的強烈程度,取決于制冷劑液體在汽化過程中的對流運動程度。沸騰過程中,氣泡在液體內部的運動使液體受到擾動,這就增加了液體各部分與傳熱壁面接觸的可能性,使液體從傳熱壁面吸收熱量更為容易,沸騰過程更為迅速。密度和黏度較小的制冷劑液體,受到這種擾動較強,其對流傳熱系數較大;密度和黏度較大的制冷劑液體,受到的這種擾動較弱,對流傳熱系數也較小。
制冷劑液體的密度及表面張力越大,汽化過程中氣泡的直徑就越大,氣泡從生成到離開傳熱壁面的時間也越長.單位時間內產生的氣泡就少,傳熱系數也就小。
鹵代烴與氨的物理性質有著顯著的差別,一般來說,鹵代烴的熱導率比氨的小,密度、黏度和表面張力都比氨的大。
(2)制冷劑液體潤濕能力的影響。如果制冷劑液體對傳熱表面的潤濕能力強,則沸騰過程中生成的氣泡具有細小的根部,能夠迅速地從傳熱表面脫離,傳熱系數也就較大。相反,若制冷劑液體不能很好地潤濕傳熱面時,則形成的氣泡根部很大,減少了汽化核心的數目,甚至沿傳熱表面形成氣膜,使傳熱系數顯著降低。
常用的幾種制冷劑均為潤濕性的液體,但氨的潤濕能力要比鹵代烴的潤濕能力強得多。
(3)制冷劑沸騰溫度的影響。制冷劑液體沸騰過程中,蒸發器傳熱壁面上單位時間生成的氣泡數目越多,則沸騰傳熱系數越大。而單位時間內生成的氣泡數目,與氣泡從生成到離開傳熱壁面的時間長短有關,這個時間越短,則單位時間內生成氣泡數目越多,反之亦然。此外,如果氣泡離開壁面時的直徑越小,則氣泡從生成到離開的時間將越短。氣泡離開壁面時,其直徑的大小是由氣泡的浮力及液體表面張力的平衡來決定的。浮力促使氣泡離開壁面.而液體表面張力則阻止氣泡離開。氣泡的浮力和液體表面張力又受飽和溫度下液體和蒸氣的密度差的影響,氣泡的浮力和密度差成正比,而液體的表面張力與密度差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隨著密度差的增大,則液體表面張力的增大速度,比氣泡浮力的增大速度大得多,這時氣泡只能依靠體積的膨脹來維持平衡,因此氣泡離開壁面時的直徑就大。相反,密度差越小,氣泡離開壁面的直徑就越小。而密度差的大小與沸騰溫度有關,沸騰溫度越高,飽和溫度下的液體與蒸氣的密度差越小,汽化過程就會更迅速.傳熱系數就更大。
以上分析說明,在同一個蒸發器中,使用同一種制冷劑時,制冷設備傳熱系數隨著沸騰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4)蒸發器構造的影響。液體沸騰過程中,氣泡只能在傳熱表面上產生。蒸發器的有效傳熱面是與制冷劑液體相接觸的部分,所以,沸騰傳熱系數的大小,除了與制冷劑的性質等因素有關外,還與蒸發器的結構有關。實驗結果表明,翅片管的沸騰傳熱系數大于光管,而且管束的沸騰傳熱系數大于單管。這是由于加翅片以后,在飽和溫度與單位面積熱負荷相同的條件下,氣泡生成與增長的條件,翅片管比光管有利。由于汽化核心數的增加和氣泡增大速度的降低,使得氣泡很容易脫離傳熱壁面。而管束上的沸騰傳熱系數大于單管,是由于下排管子表面上產生的氣泡向上浮起時,引起液體附加擾動的結果。附加擾動的影響程度與蒸發壓力、單位面積熱負荷、管排間距等有關。實驗結果還表明,翅片管束的沸騰傳熱系數大于光管管束。例如,在相同的飽和溫度下,R12在翅片管管束的沸騰傳熱系數,比光管管束大70%,而H22則大90%,
根據以上分析,蒸發器的結構應該保證制冷劑蒸氣能很快地脫離傳熱表面。為了有效地利用傳熱面,應將液體制冷劑節流后產生的蒸氣,在進入蒸發器前就從液體中分離出來,而且在操作管理中,蒸發器應該保持合理的制冷劑液體流量,否則也會影響蒸發器的傳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