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頂管工藝和CPE頂管工藝,一般采用一組芯棒循環使用。按工藝要求,同組芯棒外徑之差應控制在0.2mm內。否則,會出現某些荒管的管壁厚而某些荒管的管壁薄,即所謂的“跑”壁厚。
無縫鋼管頂管時,當芯棒穿人空心管坯中,芯棒的后端承受著很大的頂推力,芯棒的工作環境十分惡劣,溫升快、磨損大,并且這種溫升和磨損是不均勻的。一般來講,芯棒的前端溫升高,熱尺寸大,所軋制的荒管前端管壁薄而后端管壁厚。而芯棒的磨損則是前端較之后端更為嚴重.造成的結果是,荒管的前端管壁厚而后端薄。另一種情況是.溫度較高的芯棒在頂推力的作用下,還會發生局部鐓粗(最嚴重時,芯棒鐓粗后外徑增大3mm)現象,芯棒鐓粗處的荒管管壁會變薄。
彎曲的芯棒用于頂管時,對荒管壁厚不均的影響與孔型中心線偏離軋制中心線對荒管壁厚不均的影響相同。表面粗糙、潤滑不良的芯棒對荒管壁厚不均的影響,反映在變形金屬因軸向延伸阻力的增大而促進了金屬的橫向寬展和不均勻變形,從而造成了荒管的壁厚不均。
傳統頂管工藝和CPE頂管工藝頂管時,為了盡可能減小因溫度變化而引起的芯棒尺寸變化,當冷芯棒投人使用時,應先進行預熱;新芯棒的預熱溫度為600-750℃;舊芯棒的預熱溫度為550-600℃。芯棒在使用過程中,應有效控制其工作溫度,工作溫度不得超過”550℃,否則應對芯棒進行風冷。
為了防止頂管時的芯棒彎曲,有效的方法是將芯棒和推桿夾持在固定抱瓦和活動抱瓦的軸線上,抱瓦和芯棒之間應保證有適當的間隙。根據芯棒溫度、芯棒表面狀況和軋制的空心管坯條件對芯棒進行“合適”的潤滑,以控制芯棒的摩擦力,既使金屬易于延伸而限制其寬展.又有利于空心管坯的內表面與芯棒之間保持“適當”的摩擦力,達到提高無縫鋼管的荒管壁厚精度的目的。芯棒潤滑劑一般采用二硫化鋁。
各模架變形量
在一組模架中,各模架孔型的金屬變形量大小決定了相鄰模架之間空心管坯所產生的拉力大小。當后一模架的金屬變形量太大時,前一模架會對后一模架的金屬施加更大的拉力。過大的拉力會拉薄空心管坯的管壁而產生荒管壁厚不均。
在對各道次變形量的分配上,一般原則是,空心管坯入口的前兩個模架的減徑量小,以消除其外徑公差,防止因空心管坯外徑超差而不能實現順利咬入。第三個模架的減徑量最大,使空心管坯在頭兒個孔型中包緊芯棒,以減輕空心管坯杯底的負荷。隨著空心管坯溫度的下降,后面各模架的金屬變形量逐漸減小。每架的減徑率一般宜控制在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