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在調整矯直輥的送進角時,需保證矯直輥與被矯直鋼管的接觸區長度不小于矯直輥輥身長度的3/4。若送進角過大,就會導致矯直輥與鋼管的接觸面積減小,除了會影響鋼管的矯直精度外,還有可能會將鋼管矯成方形管;若送進角太小.雖然有利于鋼管的矯直,但是矯直輥的邊緣有可能會使鋼管表面形成壓痕或擦傷,容易將鋼管矯凹。因此,送進角一般宜在24°~35°內。為了保證鋼管的矯直質量,對于不同直徑的鋼管,從理論上講,應采用不同的矯直輥輥型和相應的送進角。但在實際生產中,為了減少矯直輥的備品量和換輥作業時間,多采用一種矯直輥輥型,僅通過調整設定的送進角來完成不同規格的鋼管矯直。當矯直輥磨損后,若沒有及時凋整送進角則會導致鋼管產生矯直缺陷。
相鄰矯直輥的孔型中心線的高度不同(即矯直中心線與孔型中心線存在高度差),將決定鋼管矯直的彎曲變形程度和矯直力的大小。若相鄰兩組矯直輥的孔型中心線高度差越大,表明矯直力也越大,鋼管的彎曲變形程度也就越嚴重。如果同組的1對(或3個)矯直輥所構成的孔型橢圓度越大,那么鋼管的壓扁變形也就越嚴重。前述已知,在一定范圍內,鋼管矯直時適當加大鋼管彎曲和壓扁變形的程度,可有效提高鋼管的平直度和減小鋼管的橢圓度。但鋼管過大的彎曲和壓扁變形,可能會將鋼管矯成橢圓形或方形,造成鋼管形成凹面或壓痕,甚至使矯直無法進行,還可能會因金屬的加工硬化嚴重而使鋼管的殘余應力增大,影響其力學性能甚至將鋼管矯裂。
無縫鋼管在矯直過程中,也應重視矯直機的進、出口導筒的尺寸和質量及其調整。當導筒的內表面不光滑或內徑太小時,可能會擦傷鋼管的外表面;一旦導筒中心線嚴重偏離矯直中心線,也會造成鋼管的外表面擦傷、矯凹或不能正常咬入。一般情況下,導筒的內徑應比被矯鋼管的外徑大30~50mm,導筒巾心線應與矯直中心線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