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管內凸是指荒管定(減)徑時,由于定(減)徑機的單架定(減)徑量過大,造成鋼管的管壁向內彎折(有時呈閉合狀),在鋼管內壁形成凸起的線狀缺陷。
據有關資料介紹,無縫鋼管在定(減)徑時,存在一個臨界減徑量,一旦定(減)徑機某一機架的減徑量超過臨界減徑量,荒管就會在孔型中失穩而產生內凸,這種缺陷不常發生。主要是在定(減)徑薄壁鋼管時,因定(減)徑機的軋輥機架組合出現錯誤,或孔型調整出現嚴重差錯,或機架發生機械故障所致。提高張力系數,可以提高臨界減徑量,在相同的減徑量條件下,能有效地避免鋼管出現內凸。減小減徑量可以提高荒管在變形中的穩定性,也可以有效防止鋼管產生內凸。在生產中,應嚴格按照軋制表進行軋輥配置,并對軋輥孔型進行精心的調整,以預防鋼管內凸缺陷的發生。
鋼管“內方”
鋼管“內方”是指荒管在經過定(減)徑機定(減)徑后,其橫截面的內孔呈“四方形”(二輥式定、減徑機)或“六方形”(三輥式定、減徑機)。鋼管出現“內方”會影響其壁厚精度和內徑精度。
“內方”是鋼管定(減)徑時的一種特有缺陷,它是由于荒管在定(減)徑時,其管壁并不像帶芯棒的連軋管工藝那樣被限制在一個由軋輥孔型和芯棒所組成的“環形封閉”變形區中變形的,而定(減)徑時的金屬橫向變形(沿徑向流動)是“自由”的,由此導致了鋼管管壁的不均勻增厚。所以,“內方”管的成因是金屬橫向不均勻變形的結果,也是鋼管壁厚不均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鋼管的“內方”缺陷與荒管的D/S值、減徑量、定(減)徑時的張力大小、孔型形狀以及軋制速度和軋制溫度等因素都有關系。當荒管的DIS值越小,張力越小,減徑最越大,軋制溫度和軋制速度越高時,鋼管越容易產生橫向壁厚不均,“內方”缺陷也就越明顯。
防止無縫鋼管產生“內方”缺陷的措施與減小荒管橫向壁厚不均的措施雷同。一切減小鋼管橫向壁厚不均的方法都可以減輕鋼管“內方”的程度,特別是采用“合適”的張力并減小孔型頂部與軋輥邊緣的線速度差,可以強化金屬的軸向流動,抑制金屬的橫向變形,有利于減小鋼管的橫向壁厚不均,在減徑率和張力的合理配合下,甚至不會出現“內方”管。除此之外,在調整定(減)徑機時,讓鋼管一邊軋制一邊產生小的旋轉,使各架軋輥的輥縫不固定在鋼管橫截面相同的四點上,或者使各機架間呈不同角度的布置(即后一機架與前一機架形成某一較小的角度)等都有利于減少鋼管“內方”缺陷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