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管表面結疤
結疤是指在荒管的內、外表面呈現的斑疤。主要是因芯棒或軋輥表面不光滑,特別是芯棒或軋輥粘鋼而造成的。當粘鋼后的芯棒或軋輥繼續使用時(尤其在生產低碳鋼、不銹鋼時),那些被粘結的金屬就會在荒管的內、外表面留下斑疤。如果穿孔毛管的尾端存在鐵“耳子”,在芯棒插入時鐵“耳子”被帶進毛管的內孔,經軋制后,也會在荒管的內壁形成結疤。
為了防止無縫鋼管的荒管表面產生結疤,應保證芯棒和軋輥的表面光滑。對管坯實施兩端定心,既有利于提高穿孔毛管的壁厚精度,又可以防止毛管尾端產生鐵“耳子”,避免因鐵“耳子”進人毛管內孔而造成荒管內結疤。某廠曾作過管坯尾端定心試驗,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荒管內麻坑
內麻坑是指在荒管內表面某一區域呈現的帶狀或片狀分布的麻點。內麻坑的產生主要與荒管除氧化鐵皮所用的除氧化劑有關:一是除氧化劑的組成成分或顆粒大小不符合要求;二是除氧化劑受潮結塊而變質;三是除氧化劑的噴吹最控制不準確。
成分不合、受潮結塊的除氣化劑被噴入毛管內孔之后,不能完全與氧化鐵皮反應,反而會結成硬塊。同樣,當除氧化劑的噴吹量不合理,也會造成除氧化劑與氧化鐵皮反應不完全而結成硬塊。這些硬塊在軋制時被壓人荒管內表面就會形成荒管的內麻坑。內麻坑缺陷一般出現在荒管的后半段,多發生在秋未冬初的生產季節,有時也發生在陰雨天的生產時間,且成批量地出現。麻坑內大部分有顏色里灰褐色或灰黑色的異物,麻坑最深的可達4~5mm,并且有被輾壓的痕跡。提高除氧化劑的性能;對受潮的除氧化劑進行干燥處理;改善除氧化劑的噴吹效果均是防止荒管產生內麻坑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