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布置外圍護結構的各層材料
在圍護結構設計中,各材料層的布置對圍護結構濕度的狀況的影響很大。在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室內外溫度和濕度的條件下,由于材料層次布置的不同,一種結構方案可能不會出現內部冷凝,另一種方案就可能出現。如圖3-19(1)是將導熱率小、蒸汽滲透系數大的材料層(隔熱材料)布置在水蒸氣分壓大的一側,熱導率大而蒸汽滲透數小的密實層布置在蒸汽流出的一個側,由于第一層熱阻大,溫度降落多,最大水蒸氣分壓力“E”曲線相應也降落快,但該層透汽性大,水蒸氣壓力“e”降落平穩;在第二層中“E”線降落平緩而,“e”線降落急劇,這樣“E”線與“e”線很易相交,也就是容易出現內部冷凝。圖3-19(2)把保溫層布置在內側,就避免了上述情況。所以在材料層次面布置上應盡量在水蒸氣滲透的通路上做到“進難出易”。
(二)合理的設置隔汽防潮層
在具體的構造方案中,材料層的布置往往能完全符合上面所說的“進難出易”的要求,為了消除或減弱圍護結構內部的冷凝現象,可在隔熱層蒸汽流入的一側設置隔蒸汽層(如瀝青、油氈或聚乙烯薄膜),這樣可使水蒸氣抵達濕表面之前,大蒸汽分壓已得到急劇的下降,從而壁面內部冷凝的產生。
隔汽層應布置在蒸汽流入的一側,冷庫外圍護結構應布置在中隔熱層的熱面一側,若在一年、一個月或一天中會出現反向蒸汽滲透現象時,則應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在隔熱層內外側都設置隔汽層,如冷卻間、凍結間的隔墻或北方高溫庫的外墻,應在隔熱層的兩側設置防潮隔汽層,如圖3-20所示。但必須指出,在采用雙面隔汽時要慎重對待,在這種情況下,施工中的隔熱層不能受潮,隔汽層的施工質量嚴格保證,否則在使用中萬一在內部產生冷凝、冷凝水不易蒸發出來,對于雖存在反向蒸汽滲透,但其中一個方向的蒸汽滲透量大,而且持續時間廠,另一方向較小,持續時間短,則可考慮單面隔汽。這是,另一向滲透期間可能產生的內部冷凝,但冷凝量小,溫度條件轉變后即能排除出去,不致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
(三)設置通風間層
設置隔汽層雖然能改善圍護結構內部的濕狀況,但并不是最妥善的辦法,因為隔汽層的隔汽質量在施工和使用過程中不易保證,采用設置通風間層最為理想,這樣能讓進入保溫層的水分有個出路,如圖3-21所示。這是一項有效而可靠的措施,冷庫的外圍護結構可考慮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