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周期軋輥的鍛軋段孔型尺寸隨著圓心角的變化而不同,當上、下兩個軋輥的孔型曲線不重合時,其中的一個軋輥就會軋制超前,由此造成荒管的減徑減壁變形不同步,并且還會縮短軋輥工作帶的有效長度,減小重軋系數,不利于無縫鋼管荒管壁厚精度的提高。從周期軋管機的主傳動方式可知,下輥由人字齒輪箱主動軸傳動,上輥為隨動軸傳動。在軋制過程中,上輥的運動稍稍滯后于下輥。為了保證上、下兩個軋輥的孔型曲線重合,上輥的直徑要比下輥的直徑大一些,一般應在5~10mm,大直徑的軋輥則取大值。
軋輥孔型的橢圓度系數對荒管壁厚不均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孔型橢圓度系數越大,對變形金屬橫向寬展限制的作用就越小,則荒管的對稱性壁厚不均就越嚴重(圖5-12b)。因孔型的側壁開口角從鍛軋段到精軋段是逐漸減小的,并且鍛軋段的變形量比精軋段和終軋段要大許多,故實際生產中,一般不用孔型橢圓度系數來反映孔型的橢圓程度,而是用孔型側壁開口角和輥縫值的大小來直接反映孔型的形狀。
前面一支荒管的壁厚和后面一支荒管的壁厚不一致(俗稱跑壁厚)是周期軋管常見的缺陷。造成荒管跑壁厚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同組芯棒的直徑大小不一;二是軋輥的輥縫變化。根據工藝要求,1組芯棒為6根,同組芯棒的直徑差不得超過0.5mm。當一支荒管軋完之后,為使皮爾格頭能順利通過孔型,軋管機的上輥要提升一定的高度,此時,軋輥的輥縫發生了改變。若軋輥不能準確恢復到原來的位置,或者軋輥的軸瓦磨損或損壞,都有可能使軋輥的輥縫發生變化,使得所軋制的下一支荒管的壁厚與前面的不一樣。目前,有的廠采用測量荒管的長度來間接反映鋼管的壁厚;也有的采用檢測荒管的外徑來反映軋輥輥縫的大小或采用位置傳感器來指導軋輥的壓下。最好的措施應是更新軋輥的升降裝置,采用性能穩定而準確的檢測和調整裝置。